認識本會 理事長簡介

理事長簡介

心路歷程

黃國彰理事長接受民視「台灣演義」節目專訪內容

 

記者問:現在所看到的關公聖像,坐的造型大都是覽讀《春秋》,其原由是怎麼來的?

理事長答:關帝最喜歡的兩部書籍為《易經》與《春秋左氏傳》,原因其來有自。關帝祖父關審,是個沖穆好道的讀書人,深研《易》、《傳》、《春秋》;由於時政紊亂而絕意仕途,並以所深研之典籍訓子,關帝之父關毅同樣克紹其裘其父關審之學。及至關帝降世,受到家學淵源之薰陶,勤勉好學,喜讀《易經》與《左氏春秋》,旁通淹貫,故具經天緯地、雄武英文之才。關公聖像手持春秋,乃是因為關公是個有文學修養的儒將,而且在漢代禮教之禁,男女之防非常嚴格的時代,關公被安排和嫂嫂們住在同一個屋簷下,他必須要展現出沒有任何的曖昧苟且,也沒有向慾望投降。《春秋》正是一本集亂倫、君臣、父子弒殺之大成的歷史評論集,所以關公夜讀《春秋》的形象一直除了被解讀成為文學修養,也代表了他超越慾望和自我的克制,因而當我們看到手持《春秋》的關帝聖像時,實不能忽略這一層更深刻的意義。

 

記者問:關公「大意失荊州」這是普遍人的說法,但有部份學者對這句話卻有不同的意見,您的看法如何?

理事長答:世人普遍認為荊州之失乃關帝個性使然,其實並非這麼單純,因為荊州歷來就是難守易攻的兵家必爭戰略要地,而且東吳的基本國策便是要取得荊州,所以不可妄下關帝「大意失荊州」此類斷言。

《三國志》雖記載關帝因拒吳求婚,而引發孫權偷襲,然而孫權為子求婚之舉,完全是試探性且帶有政治意義的,目的就是希望能索取到一個人質以要脅關帝。就如同之前犧牲其妹孫夫人招親劉備,後又企圖騙來劉禪逼還荊州等,這些不良紀錄都可解釋孫權的動機絕不單純。

至於關帝北伐襄樊的戰機,其實是經過相當周詳的考慮與計畫,而且戰果也相當豐碩;直到曹操一連派出十二道軍隊進行支援,關帝軍力不足以對抗,才準備有計畫的撤退。只是孫權卻在此時背棄同盟關係,派兵偷襲荊州,阻斷關帝退路,關帝以五萬兵馬力抗孫、曹聯軍約計二十萬人,最後荊州失守,關帝力戰被擒,終於不屈而歿。

其實荊州之失,關帝的戰敗固然得負起直接責任,但是真要追究原因,劉備跟諸葛亮沒有派出援軍支援,這才是真正應該要檢討的地方。因為從襄樊戰役一直到敗走麥城,關帝其實差一點就能完成北伐功業,若非沒有後援也不至於功敗垂成,最後飲恨授首。而行事謹慎、知人善任的劉備,和才智過人、深謀遠慮的諸葛亮竟然有如此過失,不免讓人慨歎荊州之失除了人為因素以外,也許是宿命所歸、天意如此啊!

 

記者問:很多人認為,劉備借荊州卻不還,這並非忠義的表現,您對這件事情的看法為何?

理事長答:據清代著名考史專家趙翼所著《廿二史劄記》中,撰寫《借荊州之非》,斷定「借荊州」決非史實,而是一椿錯案。趙翼根據《三國志》中的諸葛亮、魯肅、程普、劉備、關羽、張飛等人的傳記,以及裴松之注引的《山陽公載記》等提供的資料,經過仔細考證後,提出了下列的結論;「借荊州之說,出自吳人事後之說,而非當時情事」。最早記「借荊州」的《江表傳》等書也如此言,「借荊州之說之所由來,皆出吳人語也」。

南京三江學院許盤清教授發表之〈劉備所借之荊州考〉以為,劉備「借荊州」是有歷史依據的,但借的不是整個荊州,而是其中的一部分土地。其論點如下:根據《後漢書‧郡國志四》載,東漢時的荊州共有七郡,即南陽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陽郡、武陵郡、長沙郡。荊州七郡當中,在長江以南有四郡,即武陵、長沙、零陵和桂陽;跨長江有兩個郡,即南郡與江夏郡;北邊僅有一個南陽郡。

於建安十三年(西元二○八年)十二月,即赤壁之戰後一個月左右,劉備利用劉表在荊州的影響力,先表劉表長子劉琦為荊州刺史,又恩威並濟,取得了荊州四郡。見《先主傳》:「先主表琦為荊州刺史,又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旋,長沙太守韓玄,桂陽太守趙範,零陵太守劉度皆降。」

又《武帝紀》載:「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備遂有荊州江南諸郡。」根據以上史實的記載,赤壁大戰之後,劉備起碼擁有武陵、長沙、零陵、桂陽四郡及公安等領土。因而,許盤清教授以為,東吳借土地給劉備最多只有南郡的幾個城而已,絕不是整個荊州。

若依據許盤清教授〈劉備所借之荊州考〉文中提到,在荊州七郡中,南郡的政治地位之重要性,僅次於南陽郡。而它的軍事位置卻最為重要,因此,它控制了荊州南北之間的通道,也是巴蜀出入中原之關隘。有史記載以來,就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既然是那麼重要,兵家必爭之地,孫權是何等人物,怎麼有可能將它割借給別人,這是值得商榷的。

即使劉備借南郡十城是事實,可是,在建安二十年(西元二一五年)劉備為連和孫權,已割江夏、長沙、桂陽三郡給東吳。 可以說,劉備給東吳的土地,也已超出原來東吳所說「借」的好幾倍。但是,最後東吳卻背盟偷襲佔領荊州。因此,有許多文儒學者以為,東吳為了要使佔領荊州合理化,所以才編出劉備借荊州做為藉口,這種推論是合乎邏輯的。而本人查遍《三國志》及《三國演義》等記載,也看不出有任何劉備「借荊州」的史料依據,所以整件事並不能影響劉備的忠義之名。

 

記者問:關公為何能受世人最隆重的尊崇,聽說其廟宇遍布海內外,是否請您說明一下。

理事長答:關帝自玉泉山顯聖助建玉泉寺,之後歷朝歷代都有顯化護國佑民,所以自隋唐以來,就一直被歷代帝王加封,由侯到公到王到帝、大帝,然後由人到神。經過將近一千五百年的歷史,許多佛教寺廟實際上已經敬奉關帝超乎伽藍的禮遇,甚至與觀音並座。關帝在三教地位因時空轉換而不斷提升,儒家由「關夫子」到「文衡聖帝」、「關聖帝君」;道教由「天下都察神」到「翊漢大天尊」、「玉皇大帝」;許多佛信眾也都尊稱為「伽藍菩薩」、「忠義古佛」、「仁義古佛」或「蓋天古佛」。如《桃園明聖經》曰:「佛證蓋天」及「中天至聖,仁義古佛,玉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

又玉皇大天尊即玉皇大帝,全稱為「昊天金闕至尊玉皇大帝」,上掌三十六天、三千世界,下握七十二地、四大部洲;掌轄聖賢仙佛、日月星辰及人間禍福、生死、壽夭、吉凶,撫綏萬靈,澤及幽冥,乃宇宙最高主宰。如今關帝也被尊為玉皇大帝,聖號曰「中天至聖,仁義古佛,玉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統御諸天,管轄萬靈。

試看現今社會亂象叢生,人心不古,欲望叢生,致使天時失序,各種災禍劫難不斷現前,要避免此現象發生,就要從『心』做起,時時尊敬覆育萬物的天地,禮敬諸天仙佛菩薩與聖賢,恪遵各項禮儀規範與五倫八德,孝順父母,尊重師長,人人修心守戒,不與眾生結惡緣,多說好話、多行善事,讓社會大眾知悉倫理道德的重要。進而讓社會呈現出善良風俗習慣,使人人改掉脾氣毛病,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啟發出人性本來的良知良能,做好立身處世的修養。

至於關帝廟的分布,從明鄭時期迄今,關帝廟幾乎遍及全臺各地,根據內政部的登記至民國一百年已達七百座以上,而實際上全臺灣以關帝為主神的廟,大大小小起碼超過三千間,而全球也有一百六十幾個國家建有關帝的廟宇,可說只要有華人之處就有關帝廟,可見關帝在信眾心中佔有舉足輕重之地位。

 

記者問:現今社會各階層都有敬奉關公,這對社會國家的興盛是否會有幫助?

理事長答:關公具備了高尚的品德及人格,講信重義、正直凜然、忠誠守節……等等,樹立下千秋風範,受歷代帝王敕封褒揚,由「侯而王,王而帝,帝而聖,聖而神」,可見一斑。更由於關公生前恪遵五倫八德、四維綱常之文化古禮,彰顯忠孝節義等精神,不僅成為民間神威顯赫的膜拜對象,亦成為無數世代以來,中國人用以砥礪心性、品德、操守、行為的最佳典範。所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效法關聖帝君之風範,待人處事自勵自許,潛心修為自助才能獲得神助。

面臨如此全球之經濟不景氣衰退之際,人心念若常持正念善行,多少應會降低面臨之惡事,即便所面臨如此情事,自有其正知心念,則方寸所亂之因無由所起,危事所臨最後一定會轉安。況且,若大部分人心有所廉潔節義,肇因金融之經濟不景氣,也不會行至如此摧枯拉朽、一發不可收拾之地步。所以諸事若能遵崇關帝的忠義精神,對社會國家的興盛,絕對有很大的助益。

再者,心念之作則,善惡順逆之境遇,存乎一心,將心比心,自有其志同道合之呼朋引伴,共襄盛舉。所以若大部分人心思善念善行善,則做人處世有所依歸,不作貪癡妄想及非分之想,最終必能降低遭遇危事險道。另者,每日省己念思己過,使災禍消除於未萌之芽,亦得以種下吉慶之種子。

 


黃國彰理事長接受臺視「熱線追蹤」節目專訪內容

 

記者問:關公為何能成就中國唯一的武聖人

理事長答:關帝的一生可謂「仁,義,禮、智、信」五德俱備。關帝最重情義、誓言,年輕時投奔劉備,便終生不變初衷,至死不渝,乃義之典型。 關帝一生忠義行徑又符合「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他在逃難時以小販為業,安貧不為非法。劉備落難時,關帝以忠義為念,不為刀槍所屈,不被富貴色利所誘惑。身為大將時,念念以天下在心,不以功高欺人,不因為富貴驕恣。關帝作為歷史人物:他是三國時蜀漢的五虎上將之首,南征北戰,忠義仁智,威震華夏。作為文學藝術典型:他是集中國傳統美德之大成,成為無瑕疵的完美超人。作為一位神明,世俗尊奉的神,他是降妖護國,平亂破賊,除瘟攘災的全能華夏之神。

 

關帝實際上體現了數種中國傳統的道德精神:

忠誠──使自已和他人的心靈得以淨化和昇華。凝聚成一股無堅不摧的力量,推動了歷史的前進。
信義──正確地理解、宣導、恪守這種精神,使它成為做人處世中一種高尚的行為準則,還是人類社會的主流。
仁智──本質就是博愛與文明。
勇武──本質就是激勵人們奮進、拼搏、創新、開拓。

同時關帝一生愛讀《春秋》,並以「聲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為生活準則,律己教人,否則會養成好逸惡勞,喪失鬥志,貽誤事業。無怪乎中國有如此眾多的武將,歷來也將姜尚、岳飛等人稱為武聖,但如今大家公推的文武雙聖:文聖孔子、武聖關帝。關帝從古到今,成就武聖之地位確為實至名歸。

 

記者問:關公至清朝特別被尊崇,是否有政治因素?

理事長答:關帝自明世宗開始封「關帝」,明神宗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明思宗封「真元顯應昭明翊漢大天尊」,由此可知明朝對關帝的尊崇與敬重。而滿清入關後,在滿族統治下的清朝,對關帝的崇敬更高過漢人所統治的時代。清朝順治皇帝在尚未入關之前,為了鞏固滿蒙的關係,便曾仿傚「桃園三結義」一事,自比為大哥劉備,稱蒙古族為二哥關帝。因為蒙古於信仰喇嘛之外,最尊崇的就是關帝;皇太極也曾下令將《三國演義》翻譯為滿文,供八旗將士們學習。當時民間尚有明朝餘臣以關帝忠義為典範,意圖「反清復明」。如「天地會」,他們即敬奉關聖大帝,尊關帝為主神。明朝對關帝的尊崇,清廷非常清楚,而為何更加推崇,這或許有拉攏民心的可能,但是最主要乃是敬重關帝的忠義精神,推崇他的忠君愛國思想,所以清朝歷代帝王一直加封,最後諡號達到「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共是二十六個字。

 

記者問:傳說後主劉禪對關帝失荊州一事有所不滿,因此諡封關公「壯謬侯」是為貶諡,您認為有這樣一回事嗎?

理事長答:關帝逝世後,劉禪於蜀漢景耀三年(公元260年),下詔諡封關帝「壯繆侯」,但是歷來有學者根據「名與實爽曰繆」之說,認為這並不是對關帝的美諡。由於古代字少,聲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時常互通使用,其中尤以諧聲偏旁相同的通假,更為屢見不鮮。「壯繆侯」其實就是「壯穆侯」的意思。如魯國的魯穆公在《山海經》、《孟子》、《列子》、《論衡》、《漢書》裡被寫成「魯繆公」;秦國的秦穆公在《孟子》、《史記》、《漢書》、《後漢書》、《文心雕龍》、《昭明文選》都有寫成「秦繆公」的現象。由此足證,「穆」、「繆」可以互通。韓組康《關壯繆侯事跡》云:「『繆』、『穆』古代通用。諡法:布德取義曰穆,中情見貌曰穆。『穆』有美好之意」。這裡對「穆」的解釋也符合關帝的生平事跡,再加上在北宋以前,很少有複諡的定例,多半都是單諡,故複諡乃有尊崇之義,三國蜀漢也僅有關帝、諸葛亮、趙雲三人有二字諡號。並且《三國志‧蜀書‧趙雲傳》亦云「於是關羽、張飛、馬超、黃忠及趙雲乃追諡,時論以為榮」。據此更可說明關帝的「壯繆」其實與岳飛的「武穆」同樣有敬重的意義。

 

記者問:華容道關公攔截到曹操,當時如果關公把曹操殺了,是否就不會有後續紛爭的麻煩?

理事長答:關帝有五常聖德之典範:仁、義、禮、智、信。其中於華容道釋放曹操,乃是深明大義的表現。這並不是私義而是大義的原因在於,關帝當時面對的是有厚恩於他的人,儘管在出戰之前已立下軍令狀,可是有恩必報的關帝,寧可犧牲自己的性命來報答曹操對他的恩義,這種義的表現絕對是公義,而不是私義。再者關帝華容釋曹的最大意義,就是維持「三分天下」的基本態勢,這樣子有助於諸葛亮「鼎足而立」的戰略目標;所以曹操的存在就是要統合北方勢力,以符合劉備集團的戰略利益,也因此諸葛亮才會刻意安排關帝去執行圍堵曹操的任務。他事先就知道會有放曹的結果,但是這乃符合劉備集團的戰略目標,因此,劉備集團原本就打算不讓曹操喪命,如果要曹操死,此時大可派張飛或趙雲等大將其中一人去執行,因此關帝放走曹操的這項舉動,不但無過,而且有功,只是關帝並不知道劉備跟諸葛亮的真正計畫,他只知道沒完成使命是不忠,但是殺死有恩於他的曹操是不義;不忠、不義都不是一個聖賢君子應有的作為,關帝最後選擇了寧願自己受死,也不能損害大義。如此高尚的人格,正如「無求生以害仁,有殺生以成仁」所稱。因而,這乃是天地間無私無為的公義,是要為天下萬世立下聖賢典範的偉大正義。

 

記者問:關公使用的兵器是大刀嗎?為何有人說青龍偃月刀是後人編造出來的?

理事長答:由於唐朝郎士元《關羽祠送高員外還荊州》所云:「將軍(關羽)稟天姿,義勇冠今昔。走馬百戰場,一劍萬人敵。雖為感恩者,竟是思歸客。流落荊巫間,裴回故鄉隔。離筵對祠宇,灑酒暮天碧。去去勿複言,銜悲向陳跡。」再加上偃月刀出現於唐代,並且是用來做為皇權儀仗的形式,因此遂有關帝兵器為劍或槍而非刀之說法。

事實上,關帝使用的兵器(斬妖除魔的法器)又名冷豔鋸,長九尺五寸,重八十二斤,刀頭呈弧形,如一勾偃月,上有青龍圖案。寒光逼人鋒利無比,揮動起來虎虎生風,長刀之王,刀中之寶,伴隨關帝一生。與赤兔馬合為關帝二寶。衝鋒陷陣、過關斬將。後關帝麥城突圍,將刀投入水中。傳說化青龍而去。下面我們引述學者對關帝兵器研究之內容,讓觀眾能更清楚的認識關帝的兵器為何。

對於關帝慣用的「青龍偃月刀」,在《三國演義》第一回是這樣子敘述的:

「……二客乃中山大商:一名張世平,一名蘇雙……二客大喜,願將良馬五十匹相送;又贈金銀五百兩,鑌鐵一千斤,以資器用。玄德謝別二客,便命良匠打造雙股劍。雲長造青龍偃月刀,又名冷豔鋸,重八十二斤。張飛造丈八點鋼矛。各置全身鎧甲

由此可知青龍偃月刀重約八十二斤,也因為關帝做為蜀漢五虎大將之首的功績蓋世,所以後世也叫青龍偃月刀為關刀。關帝少年時期即是文武雙全,在同輩之中堪稱未來國家棟梁之英才。而這樣子傑出的佼佼者,在武藝與兵器上自然是精通且兼備的長才。但是武字不僅有所謂「止戈為武」的隱藏真義,意思就是要能止戰,才是真正的武功。所以後來認為不用武力而使對方屈服,才是真正的武德之人。關帝之所以被稱之為「武聖」,除了本身的武藝高強、戰功彪炳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他懂得在「武」這個字的拿捏與份際。

眾所皆知,關帝「斬顏良誅文醜」、「過五關斬六將」、「三通鼓斬蔡陽」等等令人耳熟能詳的英雄事蹟,從古至今一而再再而三地在民間傳誦。但是關帝對於武力的真正展現,其實是在於「不殺之刀」,也就是不濫殺無辜、逼不得已才出手傷人、不到緊要關頭不取人性命的三大原則。所以當關帝展現「義釋曹操」、「不殺落馬黃忠」等大丈夫行徑,正是在向世人證明,一個真正有武德之人,在掌握自己慣用的兵器時,是具有真正的大智慧。但是當碰到類似惡霸呂熊這樣子的禍害時,關帝也是可以奮不顧身地揮動手中的「不殺之刀」,鏟奸除惡、造福鄉民,這也是具有真正的大勇氣,如同佛家所云:「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因此我們應該對於關帝慣用兵器所代表的造型意義有所領悟,如此方能真正增長見聞,開拓眼界,達到推廣良知正信的真正目的。

 


發揚關帝忠義精神對目前社會的正面意義

黃國彰

現今社會各種光怪離異現象,千奇百怪,究其原因,乃現代科技發達,人人追求新奇、享樂的生活,同時卻又鄙視固有倫理思想,總認為外來文化就是好的,忽視原本的道德觀念。然而我國自古以來被稱為「禮儀之邦」,人人以仁愛、孝順、誠信、忠義為主,無奈近年來社會受到功利主義盛行與好逸惡勞習性渲染,世人為求權利的虛名,不計一切手段,肇生貪汙、詐欺、奸巧、奪取、殺戮、拐騙等手法,更甚者用卑鄙狠毒之手段來謀取權力;加上社會大眾對中華民族古有的三綱、四維、五倫、八德等綱常古禮的漠視,導致當下倫理道德沉淪、社會現象紊亂、人人自以為是,各種亂象不斷現前。眾所皆知,關帝在世保國衛民,仁勇蓋世,忠義無雙。成神後,仍心繫黎民百姓,處處顯化佑民,威神赫赫,震驚萬靈。眼觀世人慾妄無涯,造下層層災禍,關帝不忍生靈塗炭,善惡遭劫,於是到處飛鸞,降著經卷來覺世牖民,期化人間為樂土,誓願挽回夫劫數,存道存人。而我們長年來為了響應關帝的教化,與「台灣關公文化協會」等團體所舉辦的「關公文化節」、「全民為台灣暨全球祈福」、「忠義文學獎」等活動,藉由推廣關帝文化精神,達到淨化人心、以及培養人們善氣。因為關帝的忠義精神正是眼前可以鎮伏妖邪與淨化社會思想,並且能夠增進國家祥和風氣的重要主軸。

關帝的忠義精神,如《覺世真經》所云:「人生在世,貴盡忠孝節義等事,方於人道無虧,可立於天地之間。若不盡忠孝節義等事,身雖在世,其心已死,是謂偷生。」這其間所提到的「忠孝節義、五常八德」,正是做人最主要的根本。而現代社會的普遍觀念卻是好功近利,一切以利益為導向,媒體名嘴又受利誘而錯誤的宣導,促使今人眼光短見狹隘,好高騖遠,而且產生笑貧不笑娼的偏差心態。人心墮落,道德淪喪,更把古聖先賢傳下的優良文化也都拋棄遺忘,最後留下今日人心自私狡詐、爭鬥殘暴的景象。今日社會可說是道德不存、綱常淪喪,此風若不制止,任其發展,後果將令人驚怖倉惶。而關帝的精神文化,不僅注重忠孝節義、倫理綱常,更崇尚敬天地,禮神明,奉祖先,守王法,重師尊,愛兄弟,信朋友,睦宗族,和鄉鄰,別夫婦,教子孫。這些道理,正是目前社會,最欠缺及渴望的。從關帝的經文聖訓亦可深感體悟,關帝期望世人的不外是:遵守人道綱常,重視倫理教化,持齋戒殺放生,讀經依經奉行,悟理成聖成賢等等。正因為世上需要關帝仁勇威德才能懾伏萬邪,而今關帝在人世間被譽為萬能之神,百業敬奉,三教共尊,廟宮遍佈寰宇,家家爭相供奉;且廟宇普及海內外一百多個國家,這可謂是上天垂象,證明關帝應時應運之時機已來臨。所以為了使廣大蒼生都能遵崇綱常倫理的德行,關帝費盡苦心,先以靈驗、感應,來啟發世人的信心;並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來闡述做人之根本,循循善誘,對社會的正面影響,可謂是一股強大力量。在此關鍵機微,正是所謂「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的道理吧!

發揚關帝忠義精神的影響層面,可說非常廣大,上至國家當政者,下至市井販夫走卒,甚至黑道幫會也效法桃園結義,信奉關帝。有些還以忠義為幫會精神,許多名義上講的是行關公正義,而實際做出來的,卻是令人唾棄、不恥的勾當。因為許多人根本不了解忠義的真正意涵,也不清楚關帝的精神是什麼,只是盲從的信仰。因此有些表現出來的不但對關帝不敬,也污衊了關帝的正義內涵,並褻瀆了關帝的神威。唯有讓世人具備正確的理念,才能持久又廣遠。關帝如今應時運,宮廟滿天下,信徒千萬眾,只可惜大多數僅知道祭拜祈福求保佑,根本不了解拜神的真正義涵。所謂神明的定義,乃是人在世時行有陰功善德。逝世後才會受到世人尊為神明祭拜。我們敬拜祂,就要效法祂的德風典範,能夠效法祂的德行,便能與祂的精神契合,也就會得到神明的靈感保佑。否則只有愚眛著祈拜,就是迷信,也違反了關帝的旨意。關帝期勉世人,最重要是遵守五常八德,若能堅守綱常倫理規範,同時發揚忠義精神,必能獲得關帝的喜悅。關帝文化中所蘊涵的忠義精神,不但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同時也推動優良傳統文化走向世界,這就是關帝精神和關帝文化在當代社會中所具有的國家文化精神資源。所以必須透過持續不斷地推廣發揚,以及力行教化,讓世人充份了解關帝的精神與忠義的真正意義,以期使人人知禮守法,家庭興旺,社會祥和,國家富強,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