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龍逢,夏朝末年著名賢臣。據說當時的夏桀荒淫無道,作「酒池槽丘,為長夜飲」,而關龍逢卻一片赤膽忠心,時常引黃圖以諫且立而不去。然而忠言逆耳,夏桀不但不聽他的金玉良言,甚至焚毀黃圖,將關龍逢囚而殺之,最後留下關龍逢的一片忠貞節烈,照耀萬古千秋。
關帝祖父生。祖父名審,字問之,號石磐,沖穆好道,深研《易》、《傳》、《春秋》。見時政紊亂,絕意仕途而遠離塵世,退居田野,以《易經》、《春秋》訓子。桓帝永壽三年(公元157年)卒,壽六十八歲,葬於條山之麓,其地群峰交擁,勢馳萬馬,俯瞰解池,盤旋衿帶,山靈發祥。
關帝之父,名毅,字道遠,生卒年不見記載。從有關史籍中得知,關毅同其父一樣,是位飽學之士,性至孝。父審卒後,在墓上結廬守喪三年,之後便專事農耕,安分守己,教子傳家。
農曆6月24日,關帝誕生於河東郡解縣寶池里下馮村(今山西省運城市常平鄉常平村)。據說聖母懷孕時,家鄉連年大旱,至關帝出生前夕,天降大雨,有一烏龍在屋頂上盤繞升騰。清代的地方官彥如寺在《重修解州關聖廟記》裏莊重地描繪了關帝降生前的奇景:「有烏龍陷入村,旋繞于道遠公之居,遂生聖帝。」
劉備(161~223)生於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
漢室第一次「黨錮之禍」。
桓帝死,靈帝立,外戚大將軍竇武與太傅陳蕃被宦官所殺。
帝幼而英奇,性忠孝,勤勉好學,喜讀《左氏春秋》、《易經》,旁通淹貫,具經天緯地,雄武英文之才。
百名「黨人」被宦官害死於獄中。
及長,膂力強,可敵萬夫,身長九尺(合今約二○七公分)。面如重棗,唇若丹硃,丹鳳眼,臥蠶眉,面有七痣,朗若列星,氣宇軒昂,威風凜凜。
劉備與公孫瓚等拜師於當地名士盧植,學習儒家經典。
漢室第二次「黨錮之禍」。
關帝娶胡氏女(名玥)為妻,為帝村塾恩師胡先生之女。
五月十三日,關帝長子關平出世。
龐統生(179~214)。
諸葛亮生(182~234)。
關帝大約在此年仗義殺死郡豪呂熊,亡命出逃,官府追緊,妻胡氏攜子關平避難母族。
是年,張角領導的黃巾軍正式作亂,朝野震動,天下大亂。漢王朝及各地豪強武裝紛紛出來鎮壓黃巾軍。
關帝在故鄉殺惡霸後出逃,經五、六年後,在涿郡結識張飛、劉備,三人桃園結義,關帝年長劉備一歲,而劉備乃漢朝宗室後裔,關帝謙下拜其為兄,並幫助劉備組織地方武裝。
劉備率關帝等鎮壓黃巾軍,因功除安喜(今河北安國西北)縣尉。
劉備在安喜怒鞭督郵,棄官出走,後又在下邳(今江蘇邳縣南)與黃巾軍交戰,因功除下密(今山東昌邑縣東)丞。
靈帝死,外戚大將軍何進立外甥劉辨為少帝,控制朝政,被宦官謀殺。董卓入京,廢少帝,另立劉協為獻帝,獨攬朝政。
關帝隨劉備響應曹操倡議,與關東州郡諸將公推袁紹為盟主,討伐董卓,卓挾獻帝遷都長安。討卓聯盟解體,關東、關中軍閥割據、混戰。
劉備在高唐(今山東禹城西南)被黃巾軍打敗,往投幽州(治所薊縣,今河北大興縣西南)中郎將公孫瓚,先為別部司馬,後因戰功領平原(今山東平原西南)相。
關帝、張飛為劉備的別部司馬,分統部曲。
在平原。
關帝隨劉備多次從平原出兵援助公孫瓚與袁紹爭奪冀州(治所鄴縣,今河北臨漳西南)。
王允、呂布殺董卓。李傕、郭汜入長安。
曹操被擁戴為兗州牧(治所昌邑縣,今山東金鄉西北),擊降青州黃巾軍30萬。
操伐徐州,徐州牧陶謙求援,關帝三人往救,適呂布襲破兗州,操退兵回救,遂解徐州圍。謙仁厚愛民,惜年邁體弱,欲讓位於劉備,不受。乃表劉備為豫州剌史,屯小沛。
曹操二征陶謙。
陶謙病死,劉備被擁戴為徐州牧。關帝隨劉備在徐州。
張邈聯合呂布反叛曹操。
呂布被曹操擊敗,投劉備,張邈死。李傕、郭汜混戰,長安大亂。郭汜挾獻帝離開長安。關帝隨劉備在徐州。曹操被朝廷正式任命為兗州牧。
獻帝在楊奉等人護送下輾轉到洛陽。曹操迎獻帝至許昌(今河南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
袁術與劉備爭徐州,張飛守下邳。關帝隨劉備在淮陰、盱眙禦敵。曹操表劉備為鎮東將軍。
呂布叛劉備,取下邳,獲劉備妻子。關帝隨劉備還救,兵敗。轉戰海西,擊殺楊奉、韓暹。劉備求和於呂布,布還其妻子。劉備還小沛,關帝守下邳。劉、呂再度失和,備投曹操,被舉為豫州牧,受曹命再請小沛,以圍呂布,關帝隨行。
袁術在壽春(今安徽壽縣)稱帝,曹操大舉討術。
關帝隨劉備在小沛。
袁術、呂布通好。呂布率高順、張遼敗劉備,又敗曹將夏侯惇,破沛城。
呂布襲下邳,劉備合曹操在白門樓擒殺呂布。布部將張遼,忠義不畏死,帝極力保救。
劉備隨曹還許,曹表備為左將軍,關帝、張飛皆為中郎將。
袁紹斬殺公孫瓚。
兄弟三人與操還許都,覲見獻帝,劉備被封為左將軍,聖帝為中郎將。同年,操請獻帝田獵於許田,行獵中,操僭越禮,帝怒,欲殺操,劉備目止之。還許都,帝曰:「今日不殺此賊,後必為禍。」
劉備與車騎將軍國舅董承等奉獻帝密詔,欲誅操。操使徐州刺史車胄謀殺劉備,胄與謀士陳登商計,佯迎劉備入城,圖殺之。登父稱頌劉備是仁人君子,豈能傷害,遂密告關帝。關帝使士兵五更呼開城,胄誤以其為曹軍,遂出迎,帝立斬之。然後出迎劉備,遂入徐州,百姓父老,伏道迎接。入徐州後,留關帝駐守下邳,行太守事,劉備還守小沛。
袁紹散發討曹檄文於各州郡。董承等謀曹事洩,伏誅。是年正月,曹征劉備,備敗投袁紹。關帝身陷曹營。操「壯羽為人」,表為偏將軍。
同年四月,袁紹部將顏良圍曹將東郡太守劉延於白馬(今河南滑縣東),曹以關帝、張遼為先鋒迎擊。關帝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曹嘉其功,表封為漢壽亭侯。
同年七月,劉備受袁紹命襲擾曹操後方汝南,關帝得訊,盡封曹之所賜奔劉備。
曹遣蔡陽擊劉備,劉備命帝擊殺之。
十月,袁紹、曹操兩軍決戰於官渡。操兵力遠不及紹,然採突擊戰,以寡擊眾,大敗紹軍,殺淳于瓊及其部將。
夏四月,操擊破紹的倉亭軍。
關帝隨劉備依附劉表,屯駐新野(今河南新野南)。
夏五月,紹病死,次子尚襲父爵。袁譚、袁尚兄弟不和互相殘殺。
關帝隨劉備屯新野。
三月,操大破袁軍,譚、尚乘夜遁走。
八月譚、尚爭奪冀州,譚敗向操乞降。
關帝隨劉備在博望(今河南方城西南)設伏兵,敗曹將夏侯惇等。
曹操滅袁尚。
關帝隨劉備屯新野。
曹操滅袁譚。
關帝屯新野。
關帝屯新野。
曹操滅紹外甥并州刺史高幹,併有冀、青、幽、并四州。
曹操北征烏桓,摧毀袁氏殘餘勢力,統一華北。
劉備於南漳訪求賢士司馬徽,徽言:「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謀士徐庶曰:「伏龍者,孔明也,此人有經天緯地之才,可比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 旺漢四百年之張子房。」並言此人不可屈致,只可親往求之。劉備兩次偕關帝、張飛詣隆中,訪求諸葛亮。
劉備之子劉禪(後主阿斗)出世。
劉、關、張三顧茅廬,諸葛亮提出天下大勢,三分局面及興復漢室之策略,令劉備茅塞頓開,如撥雲霧而睹青天。諸葛亮感念劉備真誠及知遇之恩,遂答應受聘下山,共謀國事。
當代高士司馬德操讚稱帝面貌清、奇、古、怪,得四大威儀正氣,曰:「神光滿面,目采含真,清之正也;眉高入鬢,鬚長過腹,奇之正也。五岳隆起,四水歸源,古之正也;面赤氣清,神藏威露,怪之正也。」
七月,操揮軍南下,謀取荊州。八月,劉表病卒,子劉琮以荊州降操。劉備奔江陵,操追之於當陽,劉備走夏口。
十月,曹操馬步水軍號稱百萬,水陸並進,船騎雙行,沿江而來。劉備遣孔明赴東吳,十二月與孫權結盟,迎擊曹軍於赤壁。孔明、周瑜謀略,火燒曹軍船艦,延及岸上軍營,曹軍大敗。
操逃走華容道,遇帝埋伏,操苦苦哀求,一再提起昔日情誼,帝見其可憐相,又想起往日恩義,於是不顧自身立下軍令狀之安危,遂放其逃離。
赤壁戰後,劉備取得荊州一部份及襄陽。為保荊、襄久遠之計,遂率軍南征零陵(今湖南零陵)、武陵(今湖南常德)、桂陽(今湖南桂陽)、長沙(今湖南長沙)四郡。
劉備領荊州牧,封元勳,以帝為襄陽太守,蕩寇將軍,屯兵江北。
劉備向孫權求借南郡,不允。周瑜卒,魯肅代周瑜駐守陸口。孫權採納魯肅建議,將荊州的南郡(一部份)借給劉備。
關帝移軍屯江陵。
孫權將其妹嫁與劉備。
曹操擊敗馬超、韓遂,佔據關中。益州牧劉璋派法正迎接劉備入川,討伐漢中張魯,抵抗曹操。
關帝和諸葛亮、張飛、趙雲等留守荊州。
曹操率領大軍進攻孫權,孫權求救於劉劉備,關帝率軍與曹操部將樂進、于禁相拒於青泥,體現了孫、劉聯合對抗曹操的戰略方針。
劉備進攻劉璋。
曹操受漢獻帝封為魏公。
關帝與諸葛亮等鎮守荊州。
劉備攻打雒城,軍師龐統中矢身亡,享年三十六歲。
諸葛亮留關帝獨守荊州,帶領張飛、趙雲等沿江西上。
馬超投奔劉備,關帝聞馬超來降,書與諸葛亮,問超人才可誰比類。答曰:「孟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一世之傑,黥、彭之徒,當與翼德並驅爭先,猶未及髯公之絕倫逸群也。」帝省書大悅,以示賓客。
劉備得益州,自領益州(治所成都,今四川成都)牧。
關帝受命董督荊州事。
孫權以劉備既定益州,要求歸還荊州,劉備托詞拒絕。孫、劉矛盾加劇,孫權置長沙、零陵、桂陽三郡長吏,也被關帝驅離,權心不甘遣呂蒙率兵二萬奪取三郡。劉備聞之,即從蜀趕至公安坐鎮,遣帝爭三郡。孫權至陸口,魯肅往益陽(今湖南益陽),與關帝相拒。肅邀帝相見,諸將勸勿往。帝曰:「必應邀,免示怯。」遂赴約。各駐兵馬百步上,諸將軍單刀赴會。其後,適曹操進攻漢中,吳、蜀議和,約定以湘水為界,長沙、桂陽、江夏歸孫權,南郡、零陵、武陵歸劉備,雙方分治荊州,於是罷兵。
關帝董督荊州事。
曹操進封為魏王。
曹操大軍攻吳,孫權兵敗投降。魯肅在陸口病逝,由呂蒙接替駐守陸口。呂蒙向孫權密陳奪取荊州之策,但與關帝表面上「加倍修好」。
劉備征漢中。
孫權遣諸葛瑾往荊州為子求婚,以探孫、劉聯盟可靠程度。帝知其為政治婚姻不妥,故曰:「吾虎女豈肯嫁犬子乎!」因絕之,謹如實覆命,權大怒。
劉備佔據漢中。
劉備在成都稱漢中王。關帝受拜為前將軍、假節鉞。受劉備命,關帝留南郡太守糜芳守江陵,將軍傅士仁守公安,自率軍北攻襄、樊。
關帝水淹曹軍七營,擒于禁,斬龐德,圍曹仁於樊城,圍呂常于襄陽。曹將徐晃援曹仁,關帝與之大戰。孫權遣使上書曹操「請以襲羽自效」。
呂蒙狡計取荊州,麋芳、傅士仁降蒙。
關帝腹背受敵,敗退麥城(今湖北當陽東南),又走臨沮(今湖北遠安西北),被吳將擒俘,12月遇害於漳鄉(今當陽東北)。